三晋之旅

2008-09-27  by Jonathan

 

三晋之旅

 

(驾车自助游:平遥、乔家大院、晋祠)

 

 

 

 

    近日山西古城平遥举办国际摄影节,我们一行四人前往观展,其实更确切的是以观展名义游玩一圈。

    何谓“三晋”,即古燕、赵、魏故地,这里历史悠久、典故颇多。山西比较出名的一个是醋,一个是乔家大院,还有就是晋商了。这就是我这个一般人眼中的山西。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就是平遥古城。

    我们开车从青岛出发,经济南出山东,到石家庄。穿越太行山脉中九曲十八弯的高速路,进入山西境内。一路烟雨迷蒙,小雨断断续续淅淅沥沥,没有大太阳关照,在车里坐着倒也舒适,减轻了许多旅途劳顿。高速路两旁的景致大同小异,不过一出山东地界,还是能够感受到景致的差别:高速路两旁的绿化少了,更多的是广阔的田野;高速路中间的隔离带不再是苍脆的松柏,而变成刷着警示漆的水泥墩子;路况也不那么平坦宽阔。更主要的是几乎不见路两边有大型立柱广告牌,而在山东境内,高速路入口处是林立的广告牌,几乎没有空间再插入广告牌,两省的经济差别可见一斑。

    路过河北时特地去看了一眼传说中的“赵州桥”,相信大多数国人对“赵州桥”的了解都是从课本中得来的吧。我们四个人从小学起就从课本中知道了这座古桥,因此显得愈发神秘,不知现在学生课本里还有没有这篇文章。怀着焦急迫切好奇崇拜的心情,我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就是那样一座石拱桥,它的神秘大多来自于它那悠久的历史和“世界之最”的身份,而不是样貌。这座建于隋朝已经一千五百多岁的世界最古老的石拱桥,在还没有进入山西境内的我的眼中,算得上是此行见到的第一件长寿的景观。孰不知这座石桥在后面几天即将见到的那些“寿星”面前就是一个儿童。为了保护这座古桥,当地政府特地修了一座仿造的拱桥供行人通过,较具讽刺意味的是,那座仿造桥经过十几年的风雨后早已坍塌。后来二十年前又修了一座桥,如今桥头挂着一个破旧锈迹斑斑的铁牌,上书“危桥”两个红色的醒目的黑体字。而古老的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后,仍然稳稳地静观风来云往。

    别离赵州桥,继续向西。经过“太旧高速”,路过一个叫“寿阳”的地方,已经可以见到高速路旁的景色变成了类似黄土高原的土坝,一座座土墩千奇百怪,有的土山下面还可见到半圆形的窑洞口,青黑色的砖砌洞口,黑乎乎的门洞子,颇具黄土高坡的味道。至今也没弄明白这个“太旧高速”到底是太原通往哪里的,不过确实路如其名,这段高速路况一般。还有一个叫“寿阳”的地方,我们几个在车内开玩笑:这个“寿阳”反过来就是“阳寿”啊!神神叨叨的。更为奇特的是有个指示牌上还标着一个叫做“阳”的地方,真是好酷的地名啊,类似现在很多无病呻吟的新新人类小说里面的人名。据同行者说还有叫“宋”的地方呢,异曲同工。

    快到晋中的时候,一座跨线桥广告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竟然是英国路虎汽车广告!走了不多远,又有一个欧洲名车原厂配件的巨幅广告牌。其他的广告牌也都是以名车为主。山西上层社会的经济实力可见一斑,看来关于煤老板的传说不是虚的。

    经过八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传说中的平遥古城,一进外城就已经感受到这座城市对国际摄影节的重视。主要道路上张灯结彩,一条条横幅横贯马路,将整条道路上空覆盖成红彤彤一片。平遥是名副其实的平原,人们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摩托车为主,摄影节其间,路上的小轿车有三分之二来自外地。当然,平遥古城内的人口也将在这短短的几天内爆增三、四倍。穿过市区主干道,遥遥见到一带青灰色城墙镶嵌在地平线上。及至走近,才发现高大的城墙是以七十五度角的坡面矗立着,城墙上垛口、角楼一应俱全。当天正逢下班高峰,以及摄影节开幕,一股股人流车流涌入城内,我们这辆鲁U牌照的小车在众多的晋A当中很是扎眼,加上一路风尘青银色的车身已经灰头土脸成了青“灰”色,就更显得扎眼了。我们一路问路进入内城,也许是外地人的缘故,人们都会很细心的为我们指路,甚至问一个人时旁边的好几个人都会很热心地围过来七嘴八舌帮忙,足见民风之淳朴。

    由于政府保护到位,或者说这里山高皇帝远,这座古城在历次战火中幸存下来。驱车沿着城墙从南门行至西门,青灰色的墙砖、方正的造型、高耸的城墙以一种严肃端正的姿态隐隐透露着保护者的庄严。虽然与外城更为雄伟的高层建筑相比,这座高墙庄重的保卫者的姿态显得有些勉强,但是一想到正是这些高墙曾以垒土之躯让生活在内的人们感到踏实安全,不禁油然升起一股敬畏。

    随着人流穿过高达十米的拱形城门,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一座座古朴的青砖民宅保持着千年前的旧貌,光洁的石板路有三米多宽,唯一现代的就是来来往往的观光电瓶车以及形形色色的游人。与外城现代化的建筑相比,城墙内的世界仿佛直接从两千年前飞来落到这里,真是一墙之隔两重天!

    是夜,在一座四合院中举办了一场刘树勇先生的讲座。类似这样的讲座在为期一周的摄影节期间数不胜数,我们分身乏术只能取其一二。这是一座古城中典型的四合院,院门口一对石狮子,雕工繁杂精细、花纹繁琐,这也许是平遥古城的一大特色,几乎所有庙门口、店门口的石狮子都雕刻的非常精细,花纹见所未见。进院门迎面一面影壁,照例是吉祥富贵的图案。绕过影壁眼前豁然开朗,四面二层小楼将整个院落围成一个长方形,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五彩斑斓,大红灯笼一串三个,洋溢着喜庆和热情,烘托着院内的热闹。人群将这座不小的院落挤的满满的,来自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人们大多是摄影爱好者或专业摄影师,整个群体透露出一种艺术气息,几乎每个人胸前都挂着专业相机,再参夹几个穿着打扮长相气质颇为艺术的摄影师,更凸显出这个群体的现代特质,在这样古色古香被大红灯笼笼罩的古典建筑中,这种古典与现代、古朴与个性的融合使人产生一种时光错位的幻觉,既特别奇特又特别融洽。似乎就应该是这样的组合,这样的建筑中就应该这种个性的人群来点缀,或者说这样的一群人就需要这样的建筑来烘托,真是相得益彰。时值阴历八月二十,明月当空,虽已不再圆满,然残缺的明月拖着一抹淡淡的光晕,似刚从水墨画中捞出来一般鲜亮,从四合院中交叠的飞檐中望去,一排几盏灯笼旁夹着暗蓝天际中的这盏残月,恍惚中竟不知身在何时。

    我们特地选择了靠近东门的一家旅店落脚。这是一家平遥常见的四合院式客栈,非常具有当地特色。扶着木制栏杆沿狭陡的石阶拾级而上,二楼一排三间房间。清一色的雕花镂空门窗,镶着擦的晶莹透亮的玻璃。窗子主体图案上面一个圆形下面一个方形,暗合“天圆地方”的说法。四周是祥瑞图案。推开红褐色特别有质感的木门,挑开竹帘,一间古色古香的标间映入眼帘。两张铺着雪白床单的单人床,两把柳木太师椅中间一张雕花高脚小几。更妙的是打开卫生间的木门,一间纯现代的卫生间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产物。雪白的瓷砖、淋浴、面盆、抽水马桶一应俱全,古今结合、洋为中用。

    第二天一大早,首先起床找吃的。据说山西的面食很有名,我们几个就奔着面食来了。结果满大街找了好久也没见有几家做面食的,不是烙饼就是包子,好容易见到一个小摊做面,竟然是方便面!真惊了!难道方便面在这里还是很稀罕很正规的饭么?后来几天才发现,这里的人们确实把方便面当作很美味的正餐,几乎每一个小摊都把方便面堆在最显眼的地方。可能有点类似于我们十年前对方便面高看一眼的心理。清晨的小风凉飕飕的,我们嗦嗦着终于找到一家可以做馄饨和面条的小店,店主夫妇竟然是福建人!也可能是一大早就爬起来到处找饭的缘故,竟有些饥肠辘辘,头一次早上胃口这么好,一大碗冒着热气的手擀面下肚,啊!真美味!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家小店吃的两顿面条,是山西一行吃过的最好吃的饭了。后来我们在吃过几次相当难吃的面后,得出一个结论:这里会做饭的全部跑到大城市赚钱去了,结果反而在著名的面食原产地找不到手艺好的厨师。

    吃罢早饭,来到离西门最近的展区,开始此行最主要的目的――观展。平遥国际摄影节是世界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摄影节,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家作品都将在这里参展,当然,也有来自全国各地各门各派甚至个人参展。摄影节其间,整个平遥都是一个大展台,比较集中的几个地方有柴油机厂、土仓(土产仓库)、二针、城隍庙、县衙、棉织厂和文庙。其中土仓的作品规格较高,世界级的大师主要集中在那里。县衙的展品主要体现“奥运・大爱”这个主题,主要作品为奥运、图片和地震相关图片,还有土耳其、印度等风光照。柴油机厂主要是国内比较知名摄影家作品的集中地。二针是学生作品。棉织厂主要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较有个性的新锐摄影师的个人展览,作品比较出奇,以玩创意为主。因为有个朋友在棉织厂办个展,所以我们先从这里看起,因此整个国际摄影节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水平没有我想象般高。满仓满谷的照片看得我神经麻木,身边到处是挂着长枪短炮的人们,到处是“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幸好科技进步到数码时代,如果是胶片拍摄,估计这些人们就不会这么大方了。于是准备去城墙上转转,感受一下居高临下凭风而立俯视全城的惬意。

    沿城门楼黑暗的拱形门洞下的石阶拾级而上,穿出门洞黑暗的阴影,眼前豁然开朗。城墙上面宽阔平坦,全非想象中的狭窄,青砖地面与城内街道并无二致,据说可并排跑两辆马车。关键问题是这马怎么才能从那么陡的城门楼石阶下爬上来,这个问题实非想象力可解决。站在城墙上俯视全城,只见一片片青色屋脊层层叠叠,周围安静异常,可惜没有风,反而城墙上面毫无遮挡,一任大太阳直射。想象一下古代的兵士在城墙上守卫一方,夏天太阳曝晒冬天北风呼啸,真是不容易!

    在柴油机厂展区的作品是比较知名的摄影家的作品,以风景照居多,还有人物特写。柴油机厂展区的作品都是因地制宜摆放,一台台油乎乎的机床上面这儿摆一幅那里摆一幅,全非一般展览那种正经八百的布展方式。然而这种奇特的结合在这座古城竟然让人感觉很正常,似乎天生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崎岖不平的土路并不好走,那天天气还非常炎热,是我们在山西这五天内最炎热的一天。在柴油机场最里侧有一家很著名的平遥酒吧。酒吧外是汾酒搭建的一个大棚做促销,小瓶装竹叶青才五元一瓶,不愧是原产地,就是便宜,在外地都要卖到十四一瓶。酒吧内没有任何装饰,就是利用柴油机厂的一间厂房改造而成,屋顶吊的很高,南面的墙上两人高的地方是一排类似百叶窗的木窗子,酒吧内黑乎乎的,光线透过窗外斑驳的树叶射进室内,一缕缕阳光就像纺纱的丝线,缕缕清晰可见,真是说不出的艺术感,吸引了很多人端着相机一阵狂拍。

    这家酒吧也对外供应午餐,据说大厨是平遥最著名的星级饭店的主厨,戴着雪白的像蛋糕一样高高的帽子。一碗刀削面要十元,比青岛的价格还要高出两三元,如果加鸡蛋还要另加五元。我们几个都不喜欢吃鸡蛋,当即要了四碗不加鸡蛋的。端上来后,汤醇面白,确实美味。这时对面两位要了两碗加鸡蛋的,我们一看这鸡蛋大吃一惊,竟然就是两个剥了皮的茶叶蛋!五元买俩茶叶蛋啊!恐怕是全国最贵的茶叶蛋了。刚开始我们还以为是煎鸡蛋呢。吃到一半,感觉汤太少面太干,于是问服务员要两碗汤。“我们这里的汤是收费的。”真惊了,连碗面条汤都要收费,不喝了!

    平遥古城内的景点比较多的是票号,十八个景点我们只去了十个,其他的都是票号和镖局,内部摆设大同小异。票号始祖“日升昌”当然是非去不可的,除了建筑外观与现代银行不一样外,内部机构设置简直就是现代银行的翻版。当然,这种说法应该反过来,现代银行是无数个“日升昌”的翻版。还有“协同庆票号”,以其巨大的地下金库闻名,它地下的部分和地上的部分是一样大面积,从隐蔽的入口沿石阶小心走下去,好似进入一个大天井,天井四周是一扇扇小门,里面就是堆放真金白银的小仓库。天井正中一根盘龙石柱,高约二人,粗有半米,一条龙完整的沿柱子盘旋上升,雕工细致而不繁琐,这在平遥是很少见的雕工。在一家票号内我们还见到了接待客人的地方摆着一张烟塌,在票号,抽大烟是严禁的。这张烟塌设在谈判的房间,可见是专门用于接待客人的,有些类似于现代的请客吃饭洗桑拿。至于镖局,当然是和票号同生共长的行业。内部迎面一排武器架,大刀铁锤的虽不至于十八般兵器全了,不过也挺震撼的。几乎每个镖局院内都有一个大约一米的石头元宝,意为招财进宝。

    看了满山满谷的照片,简直审美疲劳,放在平时,这些照片随便抽出一张都是杰作,可是当置身照片的海洋时,看着看着就会产生一种厌烦心理,并且已经看不出哪张好、好在哪里了。相反街道边那些小店里五花八门的物品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除了卖小吃的店铺,最多的就是卖漆器的,很多店摆着漆器首饰盒,漆雕手镯手机挂坠、屏风等漆器。这种漆器首饰盒主要是以木质为胎,上面刷一层层特制的漆,使其面如镜,并且不怕划。然后在面上绘画精美的图案,有荷花、兰花等花卉图案,也有古代侍女图,还有吉祥富贵、年年有余等吉祥图案。漆雕手镯也是以木质为胎,上面刷厚厚的一层红漆,然后在红漆上雕刻精美花纹,古色古香,异常精美。并且此物只有平遥此地有,太原都没有,真正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在市楼旁的照相馆,同去的吴姐租了套清代格格服穿上,以古色古香的市楼和两旁的建筑为背景大摆POSS,咔嚓了很多靓照。吴姐胖胖的脸庞,笑起来一脸福相。与淡紫色的格格服真是搭调,她刚一在大街上站稳,一位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跑来,对着她从头拍到脚从脚拍到头,旁边的女记者将录音机伸到她面前让她谈对平遥的感受。后来才知道两人是东森电视台的记者。东森电视台是台湾比较有名气的电视台之一,勘比凤凰卫视。可见平遥国际摄影节的影响力之大。我坐在门口看她玩的不亦乐乎,心里痒痒的,也脑子一热租了套深紫色薄纱的长裙,穿上似秦淮女子,裙裾飘逸,风姿窈窕,捏了把淡紫色的纸伞在一间古宅黑色的门前摆了个POSS,结果哗啦围过来好多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因为这次国际摄影节索尼公司举办了一个摄影活动,就是用索尼相机拍摄平遥,最后大奖是价值上万的索尼相机。因此不论在白天还是晚上,总会见到扛着相机到处咔嚓的人们,经常见到游人对着破败的木窗、地上的一堆玉米甚至街上懒懒睡觉的一条哈巴狗一阵狂拍。我穿着古代服装在斑驳的木门前的姿态绝对难得,毕竟是个大活人而不是静物。眼见人越来越多,我在门前的台阶上一个姿势摆半天竟有些紧张,赶忙照完这张,心想这当女主角也不容易啊。过足了复古瘾,真可惜自己不是生活在古代,现代服装将女性美都给埋没了。

    县衙座落在平遥古城的中轴线上。俗话说“衙门口朝南开,没有钱莫进来”,这座县衙的衙门口照例也是朝南开的。县衙是古城内面积最大的一处建筑。正对门口是大堂,西边角门是牢狱,东边是县太爷的私家后花园和书房,看看多么讲究,念个书还要七折八拐走那么远。还有专门一个小院落是县太爷的私人粮仓。最最后面是祠堂,供奉狐仙。供奉狐仙不是为了招桃花,而是保佑县太爷升官。两侧是一排供奉土地神的侧室。这里供奉的土地神可不是一位,而是一排八九位,各个雕像表情姿态各异,有的端坐,有的沉思,有的竟然是翘着二郎腿的老头儿,还有的干脆歪倚着逍遥自在。为什么这么多土地神呢,因为这里的人们不嫌麻烦的把每一条街道都找了个土地神,真真可爱。

    城隍庙似乎每个城市都有,通常很多城市的城隍庙就是一个大集市,而这座城隍庙可是名副其实的庙。城隍庙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绿油油的屋顶,似顶了个绿帽子。这在这座古城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他所有建筑都是青灰色的砖瓦屋顶,就这座城隍庙的屋顶是用的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特别漂亮。中国的人们对绿帽子那么敏感,很奇怪为什么偏偏给这座城隍庙安了个绿顶。

    文庙是我见过的香火最旺的一座庙,院子里的香炉内插满高香。所谓“高香”是指特别粗特别高的香,上这么一支高香至少要叁佰善款,这就是“烧高香”的由来。那么多高香,可见人们望子成龙的心愿有多强烈!

    清虚观是我们此行唯一的一座道观。在佛教盛行的几千年来,道教似乎一直不入主流。这座清虚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刻在门楹上的两幅对联。一幅是在正殿门口的“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道法再高难渡无缘之人”。还有非常有哲理的一幅在侧门“但做得来皆事业”“若推不去即因缘”。这两幅对联充满禅意,总结起来就两个字――随缘。这是我此行山西最有收获的一点,不论对于事业还是感情,似乎瞬间看开了许多,或许这样就是“悟”了吧。这座清虚观也是迄今为止我所进的唯一一座道观,有如此收获,也是缘分吧。

    来到平遥,两个寺是必去的:双林寺和镇国寺。双林寺得名于释迦牟尼涅磐的故事。佛祖释迦牟尼涅磐时是在一张吊床上,这张吊床八个角分别系在八棵树上,释迦牟尼涅磐后这八棵树自动合并成了两个,意为“双木成林”,双林寺即由此得名。寺内彩塑比较有名,其中的“神品”韦陀像更是上了历史课本的国宝,线条优美流畅,色彩历经千年而不褪,古人的产品质量真是过硬啊!其中有尊菩萨的面部当时是用蛋清和着石灰粉塑成的,因此现在看着感觉是瓷的,有种“透”的感觉。镇国寺则比双林寺小了近一半,墙壁上的彩绘源于清代,我们去时大部分寺庙正在修葺。

    四天旅程眨眼即逝。第四天下午我们参观完土仓那些世界级大师的名作后,立即开赴太原,奔向晋祠,这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当天晚上到达太原后,才发现太原的风土人情已经与平遥大不一样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旅馆住了下来,准备第二天一早去晋祠。这家旅馆处于城市外围,正在试营业期间,睡衣被子估计都没人用过,崭新崭新的感觉。并且还可以在内部的洗浴中心蒸桑拿,这最后一宿的住处算是选对了,一身疲惫由此而消,不然第二天由太原赶赴青岛还不得要了我的小命。

    一大早醒来就听见窗外稀里哗啦的雨声,心想大事不妙。这次来山西只穿了件背心套薄外套,风一吹就透,山西这边还比山东冷五度,一下雨更得冻死。果然,一出宾馆冻得不行,哆哆嗦嗦找了个小摊吃早饭,一碗羊肉汤面片下肚,身上暖和了许多。开赴晋祠。

    在晋祠门口下车,外面的雨更密了,呼呼的冷风夹裹着绵密的细雨把我们包围。由于所带现金不多,或者说平遥的消费水平超乎想象,单是停一次车就要十元,几天下来身上的银子早已花光,到了晋祠门口只得先去取钱,于是我们兵分两路,两个人去取钱,两个人先去晋祠门口等着。

    我俩进入晋祠大门,路两边摆满了怒放的秋菊,如今已被凄风苦雨打的凋零不堪。走啊走啊,仿佛走入一个大公园中,一片一片油绿的草坪,远处是迷蒙中的山峰。不对劲啊,我们见过的所有庙啊寺啊的都不是这种布局啊,这应该是在晋祠前面修的公园吧,可是这么偏僻的地方修这么大一片公园不是纯浪费么,后来才明白,根本一点都不浪费。大约走了一里路,终于到了晋祠的正门口,一看票价,哇,七十!!!估计晋祠里面并不大,因为我们在老远见到的山峰如今就在眼前,可见前面一大片的公园就是为这个门票做铺垫,如果两三步就到了晋祠门口,再要这么高门票似乎不合理。

    等啊等啊,那俩人还没过来,我们俩冻得不行,在售票窗口旁边的角落抱着胳膊蹲下,以减少寒风冲击。真是望眼欲穿啊,前面的台阶上还没出现那俩人的身影,估计她俩也得走一段时间了。哎呀真冻潮了,没办法,把朋友的背包拿来挂在前面挡风,形成前面一个包后面一个包的奇观。正在嗦嗦然如丧家之犬时,台阶下上来一群老大爷老大娘,看样子一个个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了,其中一个竟然穿着羽绒服!再看看自己身上眼眼洞洞的小衫,真怀疑自己出现幻觉了。终于终于,俩人姗姗而来,身后还跟着一位热情的大婶,我俩正纳闷呢这又是哪位,她俩告诉我们这是位导游。“什么?还要请导游啊?”“多少钱?”因为我们几个从来不请导游的,主要原因是觉得不值,走马观花似的领你转一圈,没什么意思。对于她俩此次的反常当然很是惊讶,“人家一直跟着上来的……”看来她俩也是很无奈,谁叫咱都是好心肠的人呢,既然冒着小雨迎着寒风上来了,就奢侈一次吧。于是乎几张大钞出手,此行最贵的景点门票落入囊中,并且还请了导游。

    如今,晋祠之行留给我的最深刻印象首先是冻潮了,万没想到此次三晋之旅会以这样的姿态结束,谁让“贵人出门逢雨多”呢。晋祠里面的一株西周时期的古树也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那棵古柏从西周时期就开始生长,吸收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以至于我在这棵树面前都不敢乱说话,生怕它真的能听懂。三千二百年的历史,是我此行见到的最最古老的景观。还有一眼“难老泉”,据说全山西的水都是从这里流出来的,听导游说用这眼泉的泉水拍脸,能够永葆青春。永葆青春当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不过还是乐颠颠的跑了去取了捧水拍在脸颊,更是冷彻心扉了。还见到八根木柱子,这是支撑主殿的八根柱子,奇特的是柱子上面盘着的飞龙,竟然是根雕连结的。见过石雕的木雕的,就是从未见过根雕的,也是晋祠一大奇观。

    至此,三晋之旅在冷风秋雨中宣告结束。当晚便赶回了青岛,第二天出现在办公室。真感概在古代人们日行千里的愿望如今可如此轻易的实现。昨晚还身在山西太原,今晚就跑到海滨青岛,真似做了一场梦一般。

 

 

 

 

 

 

 

但做得来皆事业,若推不去即因缘
 当珠当玉当金当银军器不当,赎年赎月赎日赎时过期难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533-3177668

15653303630

扫一扫加微信